望海县。
浙东南的一个小县城。
深秋,一夜惊冷,寒风裹挟着旧时代的斑驳味道,吹厚了大街小巷。
斜纹褂,平棉袄,自织毛衣,灯芯绒裤……一水的黑白蓝,偶尔能看到一抹仿军绿,那绝对是这年头的顶级时尚。
于是,城关人和乡下进城的土老帽,就格外容易区分。
后者大多衣衫褴褛,本就有的畏畏缩缩,加之寒潮侵袭,使他们更难以放开手脚,浑身散发着窘迫与自卑。
现在,红烛路上的人,注意力全被一个另类吸引。
明明穿打补丁的单衣,裤脚缩到了小腿,袜子没得,解放鞋很对称地露出脚拇指……何以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?
当他双手插兜,以45度角望天的姿势,从一个“仿军绿”身旁走过时,对方死死盯着他——
不知道为了什么,忧愁它围绕着我……
丫哪来的骄傲啊喂!
李建昆勾起嘴角,自以为是这条gai最靓的崽,逢人就想找优越感?
啊呸!
问问哥们的一万股茅台,杭州三套房,答不答……唉,这事不能想,想起来就糟心,虽说换回了18岁青春。
突然很想抽根烟。
兜就不必再摸了,再摸就秃噜了,确认很多遍,仅剩一张黄色“解放车”,面值一分。
日后的小孩多半没见过,更不知道人民币有三元的“井冈山”,五千元的“蒙古包”,壹万元的“瞻德城”。
但也别小瞧一分钱的购买力。
要知道,这年头在公社生产队里劳动,一天记满十个工分,才折合人民币0.08元。
一分钱能买到啥?
一块水果糖,一只信封,一根自行车气门皮,一斤青菜……海了去。
当然买包经济烟还差点。
再说也没烟票。
这年头物资匮乏,一切都要计划着来,施行统购统销,啥都离不开票证,不好说它跟钱哪个更重要。
吃饭要粮票,穿衣要布票,买肉要肉票,洗澡要洗澡票……屙尿拉屎还要尿粪票。
往后的小朋友会觉得匪夷所思。
但票证时代,确确实实存在过,它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,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、饥饿的抗争史。
农民还没有呢。
农村吃大锅饭,粮票用不着,大队每年抠搜搜发点布票、线票和火柴票,需要其他票证,只能去淘换。
李建昆这货,祖上就是三代贫农。
从主旋律的角度讲,这身份可是极为光彩的,所谓越穷越光荣。
但,也就一口精神食粮。
-----------------
街景在倒退,蓦然回到这年月,仿佛走进了一帧帧老照片里,朦朦胧胧的,色彩寡淡,不太真实。
日后的此类题材影视剧,多半没能还原到位,这个年代远没有那么发达。
街道两旁,吊脚楼和红砖房并排掺杂,水泥还是一种很奢侈的工业品,多数砖房是用石灰砂砌成,要不就掺入一丢丢水泥。
墙面采用空砌法,不仅看起来更厚实,也更节省砖块。
是否稳固主要依赖工匠的手艺。
坑坑洼洼的道路上,木电线杆参差不齐,头顶零乱的电线如蛛网般密布。
路上极少见到汽车,如果有,就是绿皮大解放,也不存在交通指挥岗,倒是县城中心的转盘处,有一座架起来三米高的治安岗哨。
里面穿白色制服的,可不是海军。
自行车可以堂而皇之骑在马路中央,无论是二八大杠,还是二四女式,都有日后哈雷也换不来的风骚。
若是一辆崭新的大凤凰,或永久,绝对能勾出一地的哈喇子。
花了一上午时间,李建昆带着心思,逛完了这座正儿八经仅两条大街的县城。
特么时间太早了!
要是84以后,他完全可以当回倒爷;到了90年,玩啥股票不是赚?
千禧年更不提,卖碟都能发一笔。
这会呢,改革还在酝酿,大环境特紧张,哪怕是在“天高皇帝远”,相对开放的江浙一带,想找条正经的赚钱门路,也挺费劲。
通过一路所见所闻,加上努力回忆的结果,这货大抵能确定,目前他们这边,只有三种合规的生意法子。
一种,是农村集市的自由买卖。
此时乡下农村,常有赶集和庙会,农民自产自销一些统购统销之外的物资,是被允许的。
问题是,家里的自留地就那么一小块,如果不是紧衣缩食需要换点活钱,连糊口都不够。
又哪有富余的产出可卖?
第二种是包私活。
有句话叫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,说的就是他们这一带的地理环境。
由此可见,粮田在本地是多么稀缺的资源,根本不够满足老百姓的口粮,远远不够。
那总不能饿死吧?
所以本地的公社……反正他们石头矶公社,是允许农民包揽一点机修、电工、建筑、养殖、兽医、缝纫等私活的。
大队批准,挣回了钱买工分,通常五角钱十个工分。
以此谋生。
不是李建昆吹泡泡,他可是个老手艺人,原本这事完全做得。
问题是,他不是农民。
虽然是农业户口不假,但他目前的档案身份,是望海中学一名高三在读学生。
你猜,公社准不准他包私活?
第三种是搞社队企业。
江浙一带不少地方的农村,这个年代依然没取消社队企业。
说死皮赖脸也行,不讲钱德也罢。
田地太少,养不活人哪。
干得最红火的,大概要数隔壁xN的老鲁同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重生:我的80年代请大家收藏:(m.xyeduku.com)重生:我的80年代夜读库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